本报北京5月29日讯(记者李丹)今天上午刚刚上班,读者尤克平就打来热线电话说:我昨天读了叶辉记者的《代铜材料为何七年徘徊》一文后,感触很多。从这篇报道看,即使是科研人员,也有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问题。
以光明日报发表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为序幕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,距今已整整20年了,我们又刚刚开过大大小小的纪念会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即便是掌握了高新技术的科研人员,思想解放的任务也还很艰巨。例如文章描述的那位发明了代铜材料的盛纯乐同志,明明是非职务发明,他却因发明是在灯塔村进行的,感情上割舍不得,导致第一次合作推广失败。试想,发明推广后带来的效益和为此暂时忍痛“绝情”二者相比孰重孰轻,不是很明显吗?我们并不是提倡忘恩负义,但盛纯乐与灯塔村之间的情结如果解不开,他就永远不可能在价值与人情之间作出正确抉择。另外,第四次合作推广中,盛纯乐主动让利40%给灯塔村有关人员,这种做法我不赞成。这其实助长了他们捞取不正当利益的心理。
据悉,尤克平是光明日报的自费读者,原在航天部从事材料科学研究,后下海搞民营科技。